>>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-> 委员风采
做百姓健康“守门人”——访沙坡头区政协委员、沙坡头区文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黄河花园服务站站长张玉民
2025-10-14 17:25:31   来源:华兴时报

  张玉民为老人看病。

  在沙坡头区文昌社区,提起“张大夫”居民们都会竖起大拇指,眼里满是信赖。这位让大家交口称赞的“张大夫”,正是沙坡头区政协委员、沙坡头区文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黄河花园服务站站长张玉民。从日常问诊到健康科普,从慢性病管理到应急帮扶,这位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医生,用脚步丈量社区的每一条街巷,耐心倾听每一位居民的健康诉求,在守护百姓健康的答卷上写下了温暖篇章。

  主动到基层 以责任响应召唤

  张玉民的医疗生涯,始终与“守护民生健康”紧密相连。2001年,他从宁夏医学院毕业,怀揣着医者初心踏入医疗行业;2004年,他进入中卫市中医医院急诊科工作,在急诊一线的历练中,不仅积累了丰富的诊疗经验,更深刻体会到百姓对便捷、优质医疗服务的迫切需求。

  2010年,中卫市启动社区医疗服务机构改革,旨在打通基层医疗服务“最后一公里”,让优质医疗资源真正下沉到百姓身边。彼时已在急诊科岗位上成长为业务骨干的张玉民,面对改革号召与基层群众的健康期盼,张玉民没有丝毫犹豫。

  “比起个人工作环境的优劣,社区居民看病难、取药远的问题更让我揪心。作为医生,解决百姓最直接的健康难题,才是价值所在。”张玉民说,带着这份对医疗事业的热忱和对百姓的牵挂,他主动申请调整岗位。2019年,他来到中卫市文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黄河花园服务站工作。在这里,他把百姓的健康放在心上,用专业与担当,开启了和社区群众“同呼吸、共健康”的新征程。

  初到黄河花园服务站,张玉民便遭遇了一连串超出预期的挑战:诊疗设备只有血压计、听诊器,常用药断供是常事;每天要在问诊、建档、随访间连轴转,工作繁杂又琐碎,但他没有打退堂鼓,反而在心里笃定了方向:“既然选择来了,就必须把事情做好。”

  以初心破局 用真诚筑牢信任根基

  基层医疗的挑战,一半是硬件设备简陋、药品不足;另一半是居民心里的“不信任壁垒”。起初,很多居民对社区服务站不买账,愿多跑路去大医院,也不愿在社区服务站就诊。面对这种情况,张玉民没有急着推进工作,而是找准“人心”这个关键,用细节暖人心、用真诚换信任,一步步化解了彼此间的隔阂。

  社区里的独居老人李奶奶,因高血压需要长期服药,却总是记不清用药剂量。张玉民便制作“用药时间表”,贴在李奶奶家中显眼位置,每周还会上门测量血压,陪老人聊几句家常。渐渐地,李奶奶不仅认准了“张大夫”,还主动向邻居推荐,“张大夫比自家孩子还贴心,看病放心。”

  为了让服务更贴近居民需求,张玉民定期组织“健康座谈会”,收集大家对医疗服务的意见建议。针对居民反映的“药品不全”问题,他多次与上级医疗部门沟通协调,建立药品动态储备机制;面对“检查项目少”的诉求,他积极争取资源,推动服务站引入心电图、血糖监测等基础检查设备。就这样,从“居民不愿来”到“主动上门找”,从“硬件跟不上”到“服务能兜底”,社区卫生服务站渐渐成了居民心中的“健康港湾”。

  以创新提质 用实干回应群众期待

 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,居民对健康服务的需求不再局限于“看病拿药”,而是更加注重便捷性、全面性与个性化。张玉民敏锐捕捉到这一变化,开始思考如何进一步优化服务,让健康保障更贴心、更高效。

  针对社区慢性病患者多、定期检查不便的问题,张玉民创新推出“站内采血+中心检测”服务模式,居民在社区服务站完成采血后,样本由专人送往上级医疗中心检测,结果出来后再由服务站工作人员电话告知并解读。这一模式不仅为居民节省了往返医院的时间,还降低了就医成本,深受慢性病患者好评。“以前去大医院做一次血常规,排队就要大半天,现在在社区几分钟就能采完血,十分便利。”居民王大爷的话,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。

  为了让健康服务覆盖更多群体,张玉民还牵头开展“健康进社区”系列活动,针对老年人,组织免费健康体检与慢性病管理讲座;针对儿童,开展生长发育监测与常见病预防科普;针对妇女,提供妇科保健咨询与筛查服务。他还积极参与帕金森风险筛查、上消化道癌症风险筛查等民生项目,将健康保障的触角延伸到社区的每一个角落。

  “有人说基层舞台小,但我看到的是万家灯火的健康所系。信任不是一蹴而就的,是在一次次耐心解答、一次次上门出诊中慢慢积累起来的。如今,基层医疗不能只停留在‘治已病’,更要向前一步,参与到‘治未病’和健康管理中。”张玉民说。

  截至去年,黄河花园服务站药品种类稳定在230种以上,全年门诊总量突破3.6万人次,较2023年实现翻番,其中张玉民个人年门诊量就达1.8万余人次。如今,张玉民依旧每日清晨准时出现在社区卫生服务站,耐心为居民问诊、开方,细致解答每一个健康疑问。他的工作里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,只有日复一日的坚守;没有惊心动魄的突破,只有点点滴滴的付出。但正是这份平凡中的执着,让他成为了守护社区居民健康、照亮基层健康之路的“明灯”,用行动诠释了医者的不凡担当。 (记者 孙振星 见习记者 陈美慧 文/图)


【责任编辑】:包瑞